本文发表于1月23日《健康报》
在2012年上海市科研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PT视讯(中国)药业麝香保心丸创新研究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PT视讯(中国)药业总经理周俊杰到会领奖。
麝香保心丸源于宋代名方“苏合香丸”,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典中成药,也是首个具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的中成药。因疗效卓越、安全性高,该药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甲类。该药临床应用已超过30年,有超过1亿人次安全使用。
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受瞩目
所谓“治疗性血管新生”,就是顺利获得某些药物的干预,促进心脏缺血处新的小血管生长,从而在狭窄或堵塞的大血管周围建立起能够有效给予血液供应的侧支循环,如同“搭桥手术”。“治疗性血管新生”可明显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显著减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麝香保心丸体外及动物模型研究显示,该药可促进血管生长因子在培养细胞及缺血心肌部位的明显表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结构。同时,能促进内皮祖细胞向内皮细胞转化,发挥促进血管新生及内皮保护的作用。
麝香保心丸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研究成果在美国权威医学杂志《科研生命(life sciences)》上发表。2010年,剑桥大学血管新生研究与中药实验室主任樊台平教授专程从英国到上海PT视讯(中国)药业参观考察时介绍,麝香保心丸血管新生研究将成为剑桥大学800年校庆后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第五届“上海中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上,樊教授的学术报告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报告称,经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的主要成分人参的活性物质既能有效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又能抑制肿瘤内血管新生,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
系统生物学研究获进展
麝香保心丸在进行血管新生研究的同时,召开了国际前沿的系统生物学系列研究。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为特征的一门科研,与中医“整体论”相一致,是当今中药研究的热点。系统生物学整体、系统地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作用效果及作用机理,为解决长久以来困扰中医药研究的“黑箱”问题给予契机,从而有可能从分子水平阐明中医药的整体作用特点。
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与清华大学召开了麝香保心丸系统生物学研究,顺利获得化学物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方法,证实了麝香保心丸治疗心梗的作用机制,研究鉴定了21个入血成分,揭示了麝香保心丸的药效物质基础,也为制订中药复方标准及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了深入传承与创新研究中药复方,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及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专项等基金的支持下,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课题组将传统中药复方麝香保心丸和国外一种复合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由3种小剂量降压药、1种他汀类药物及阿司匹林联合组成)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麝香保心丸在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上明显优于该药。麝香保心丸主要顺利获得调控能量代谢紊乱、抑制氧化损伤及炎症反应等多个环节达到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而该复合药物只能在抑制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已鉴定的27种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中,麝香保心丸可逆转病理性生物标志物的数量远高于该复合药物,从而进一步显示了复方中药的良好作用效果。该研究结果于2012年8月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分子生物系统》上,传统复方中药麝香保心丸再次引起国际关注,从而进一步将中医药推向了国际舞台。
循证医学研究为中药正名
众所周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尤其是慢性病防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中,麝香保心丸以其确切疗效、安全经济等特点,成为现在冠心病常用的预防和治疗药物。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研究,麝香保心丸的物质基础、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已逐渐明确。据小规模随机临床试验提示,在接受完善的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使用麝香保心丸有减少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的趋势,但该结论仍需要相当样本量及更久疗程的治疗来论证。因此,召开麝香保心丸循证医学研究显得更有意义。
现在,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范维琥教授共同牵头、全国100多家三甲医院共同参与的麝香保心丸循证医学研究——“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平行对照评估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转归的临床研究”进展顺利。该研究将对2700 例患者进行为期2 年的临床观察,现已有94家中心启动,完成入组患者2000余例。
近年来,麝香保心丸被列入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或专项,并取得肯定的成果。2011 年,因发现NO具有血管扩张作用而荣获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美国科研家弗瑞德·穆拉德(Ferid Murad)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揭示麝香保心丸可顺利获得抑制相关炎症状态,明显改善肾脏功能,并可有效减轻高血压肾病炎症性损伤。
麝香保心丸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研究,为有助于中药现代化、科研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有理由相信,借助科研创新的道路,中医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正向着科研化、标准化与国际化迈进。(柏杨)